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学会自我监测血管疾病,让健康先行(2025/3/15)
发布时间:
   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的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大多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引起。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血管壁逐渐变厚、硬化,导致血管出现阻塞,严重时导致心脏或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血管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注意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预防血管疾病。同时还应掌握血管疾病的自我监测技能,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血管疾病的自我监测主要包括血压的自我监测、血糖的自我监测等。
  1. 血压的自我监测。正确测量血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可使用国家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建议在早晨起床排尿后且未服用降压药物前以及晚上睡前测量血压。测量频率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健康人群每周测量一次,高血压患者最好每天都测量,或遵医嘱测量。测量时注意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测量前至少静坐5 分钟,同时避免饮用咖啡、吸烟。
  测量时要保持正确坐姿,即背靠椅背,肘部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双脚平放地面,不要跷二郎腿;血压计的袖带应直接与上臂接触,袖带下缘与肘窝保持2 ~ 3 厘米的距离,同时袖带不要绑太紧,与上臂的松紧度以能伸入2个手指为宜。
  血压的两个读数分别代表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一般来说,家庭血压值(在家庭中使用血压计等设备测量所得的血压值)低于诊室血压值(在医院诊室里使用血压计等设备测量所得的血压值),若家庭血压值≥ 135/85mmHg( 诊室血压值≥ 140/90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减少盐的摄入量、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药物。
  2. 血糖的自我监测。在自我监测血糖前需要购买血糖仪。血糖仪主要有两种:光电型血糖仪和电化学型血糖仪。光电型血糖仪是通过光的反射和吸收来测量血糖的,而电化学型血糖仪则是通过电流的变化来测量血糖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且测试速度快,取血量少。市场上还有可连续监测的动态血糖仪,可以提供连续的血糖数据,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测量血糖时要掌握正确的采血技巧。大多数采血笔都设置了多个采血深度,建议患者选择适中的采血深度,以减轻疼痛感。同时,确保手指干燥、温暖,可以在采血前用温水洗手或将手放在温暖的地方。建议用细针头选择手指侧面(非指尖)采血,以减轻疼痛感。一般建议在空腹、餐前、餐后2 小时以及睡前测量血糖,空腹血糖可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前血糖可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持续性以及降糖治疗的效果,而餐后2 小时血糖则可反映饮食对血糖的影响,睡前血糖能反映晚餐后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情况,以帮助预防夜间低血糖。血糖监测的频率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天至少监测一次。
  糖尿病患者的目标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空腹血糖正常值一般为3.9 ~ 5.6 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如果血糖高于正常值,则需要增加胰岛素剂量或调整饮食;如果是低血糖,则可能需要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则应及时咨询医生。
  此外,还应定期检测血脂水平。血脂检测对于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潜在的血脂异常问题。
  血脂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人们可通过抽取静脉血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一般来说,总胆固醇的正常水平为5.2mmol/L 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水平低于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水平高于1.0mmol/L,甘油三酯的正常水平低于1.7mmol/L。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建议40 岁以下成年人每2 ~ 5 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测;40 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脂检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更频繁的血脂检测;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应进行血脂筛查。
  尽管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能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监测的规律性和及时性。特别是在指标接近临界值时,鉴别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这样在无法规律监测相关指标时,人们依然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异常,从而尽早寻求医疗帮助。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血管堵塞、血栓形成等。
  1. 血管堵塞。血管堵塞在早期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症状可能开始显现,如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后更容易出现心绞痛;而脑供血不足则常表现为持续的疲劳、记忆力减退和头晕头痛等。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冠状动脉或脑血管出现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2. 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时,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警告信号,如局部肌肉功能失调、眩晕、四肢麻木等。在排除睡姿不当和口腔疾病的前提下,睡觉时单侧流口水可暗示局部肌肉功能失调,这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当血栓形成时,患者常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在清晨起床时;四肢麻木如果伴有微弱的疼痛感和皮肤苍白、温度下降,则可能提示血栓影响到心脏或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查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脑血管病变的潜在问题:
  1. 检测面部肌肉。当微笑或吹口哨时如果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则提示脑血管有问题。
  2. 检查肢体协调性。当举起双臂时如果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则提示脑血管可能有问题。
  3. 测试语言能力。当重复说一句复杂的句子时,如果说话含糊不清,则提示脑血管可能有问题。
  以上自测方法虽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但是可以作为初步的警示。自测时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则应立即就医并进行详细检查。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是对抗血管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人们应加强自我监测和管理,为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以享受更加健康、有活力的生活。

     (健康生活2024年12期 [6304]